5/08/2017

陽明山上的美國村—美軍宿舍群漫步

IMG_0016 最近的捷運閱讀,是紐約時報巴黎辦事處主任Elaine Sciolino的「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跟著她身為記者的敏銳觀察,去認識她在巴黎住的那條街,對她所探訪的那些藏於鍛鐵大門後的公寓花園心生嚮往。對於一個美國人來說,巴黎隨便一條尋常街道都充滿生活感、歷史味與精彩的故事,讓我也好想這樣來認識與書寫我所居住的城市。無奈歷史不特別長的台北,即使有老屋也多半頹圮(或自燃),更不要奢望還有住戶依舊居住其內等著妳敲開大門探訪了。目前保留最好的老街區,非迪化街莫屬。看多了日治時期老屋想換換口味,這回來到陽明山山仔后地區,來去建於1950年代的美軍宿舍群漫步吧! IMG_0009 陽明山的主要聯外道路仰德大道週末有交通管制,我們不是住在山上的幸運兒當然沒有通行證。不過身為老台北,當然知道上陽明山的路不是只有仰德大道一條。從天母這頭上陽明山就有好幾條小路,其中從東山路25巷可一路通往文化大學所在的山仔后。這條路到接近山頂的一帶,也是台北著名的看夜景勝地。而位於文化大學旁的凱旋路與光華路之間,坐落著好幾排的美式獨棟單層住宅,它們就是傳說中的美軍宿舍群。 IMG_0014 我們開車來到美軍宿舍群,發現這裡道路狹小極難停車,看看時間已近中午,索性到其中一棟整修好的宿舍、現為美式餐廳用餐,如此一來車就能名正言順停在它的停車場了。 IMG_0015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的世界又進入冷戰時期。當初尚與我國有外交關係的美國派軍協防台灣,大批軍人與其眷屬有住宿需求,因此選了此地開闢為宿舍區。因為這段歷史,台灣難得在親一色日式建築遺跡中出現了極具日常美國風情的景觀。在美國住了八年的我們,雖沒擁有自己的房子,對這樣的房舍可一點也不陌生,漫步山仔后美軍宿舍群時因此不斷憶起那段恍如隔世的歲月。 IMG_6409 與美國斷交後,這群軍人撤出台灣,宿舍群因閒置而逐漸頹圮。對於政府如此忽視在歷史與景觀都有其特殊價值的宿舍群,實在令人扼腕不已。 IMG_0023 將車停下後,我們好整以暇地靠步行探索宿舍群,發現在廢墟之中有幾棟建築被「活化」使用。 IMG_0025 如果是我,會希望這裡成為獨立藝術家從事創作的藝術村,可以到每一棟宿舍裡逛逛。無奈現階段被「活化」的宿舍清一色都是餐廳,像是這一戶成了賣甜點的亞尼克夢想村1號店。 IMG_0027 在美式平房中吃甜點是不錯,可惜不管是蛋糕或是裝潢要是能再細緻一點會更有味道。 IMG_0029 繞完了凱旋路與光華路一帶的宿舍群後,我們沿著呈現S形的格致路55巷往仰德大道方向走去,石牆後看起來也是人煙遠去的獨棟老房舍。 IMG_0032
很喜歡這條小巷的靜謐氣氛。 IMG_0034 雖然在暮冬,石牆上的伏石蕨依舊綠意盎然。 IMG_0035 走了一小段仰德大道,再度左轉鑽進小巷,這裡還有另一區宿舍群。 IMG_0038 依舊是被塗成彩色的「活化」餐廳與廢墟共存的空間。 IMG_0040 不知當年這裡是不是位階較高的軍官區,房子看起來比前一區大一點,狀況也較佳,連街名都很階級,竟然名為「愛富」呢! IMG_0041 白色的木籬與信箱,散發十足的美國味。 IMG_0046 其中一棟名為「白房子」的餐廳看起來生意興隆。 IMG_0042 這樣的生活環境,很不台灣。 IMG_6419 續往北行,來到愛富三街長生巷一帶。 IMG_0050
不禁幻想要是我擁有一棟這樣的房子,會如何佈置呢? IMG_6422 在冬天濕冷的陽明山上,也許真的會使用壁爐來取暖呢!不禁想起最近在BBC發現的一個關於老屋改造的節目,主持人說英國有一半的人住在歷史老屋之中,如何在不破壞歷史前題下,讓這些優美的老屋成為宜居的現代住宅,是門大學問。在台灣,除非家裡是三合院,不然這些日式或美式房舍都屬奇特的單位所有,一般人根本無從擁有。想要弄一棟老屋改造自住,只存在我的幻想中。

探訪完宿舍群後一星期夜裡,在家中不斷聽到消防車呼嘯而過的聲音,才知道宿舍群中有棟廢棄房舍失火。在台灣,老屋真的只有變餐廳或自燃兩種命運嗎?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下班後的藝廊巡禮—士林三號出口咖啡廳"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