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13

維梅爾牽起的世界美術館之旅

IMG_0026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年生於荷蘭,大半輩子在台夫特(Delft)度過的畫家,作品大多為取材自日常生活的寫實畫,傳於後世的畫作經專家認可卻只有區區34幅。因為筆下一幅戴珍珠耳環少女的神秘畫作,使他成為21世紀小說與電影的題材,引導我對他的藝術世界著迷。為了親眼目睹他的畫作,展開橫跨十年的全球世界美術館之旅。起點,是2004年的紐約。當年前往紐約,有一大部分原因為了欣賞大都會美術館和Frick Collection所收藏的維梅爾八幅作品。六年後,前往維梅爾的故鄉荷蘭。不僅到台夫特畫家安息處的教堂憑弔,還到位於牙的Mauritshuis(戴珍珠耳環少女就收藏於此)阿姆斯特丹的Rijksmuseum欣賞他的另外七幅畫作。三年後,又來到華府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這裡還有另外三幅作品等著我呢!
 IMG_0028
週六早上十點以前,就在希臘神殿風的國家藝廊前等開門,想要在遊客大量湧進前,享受賞畫的寧靜時光。國家藝廊的大廳圓頂下,有座水仙和風信子圍繞的噴水池迎賓。 IMG_0131
以19世紀以前藝術作品為主的西大樓,分為左右兩翼。入口左手邊的,是13到17世紀歐洲的油畫作品;右手邊,則是18世紀以降的歐美畫作。 IMG_0032 而我朝思暮想的維梅爾作品,就在左翼開頭靠左側的小房間內。中間那幅,是「A Lady Writing a Letter」,左手邊的是「Girl with a Red Hat」。右手邊那幅,則是具爭議性的「Girl with a Flute」,學者懷疑這是他追隨者所畫。 IMG_0033 對我來說,維梅爾的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在它的尺度或題材,而是畫作所呈現的光線感和寧靜感。看著它,彷彿要被吸入畫中一般,可以直接跟畫中人物對話。 IMG_0034 房間的另一面牆上,是「A Woman Holding a Balance」。依舊強烈吸引目光,想為畫中人物說故事。 IMG_0069 也許因為傳世的作品稀少,讓維梅爾在二十世紀初成了偽畫者的目標。其中最有名的,是荷蘭的Han van Meegeren。他在二戰之前以及荷蘭被納粹德國佔領期間,畫了多幅維梅爾風格的偽畫。讓他聲名大噪的,是「Christ with the Adulteress」這幅偽畫還賣到納粹頭號戰犯Hermann Göring之手。這些事蹟,都收錄在「The Man Who Made Vermeers: Unvarnishing the Legend of Master Forger Han van Meegeren」這本報導文學之中。從書中照片看來,他的偽畫其實有許多實在不像維梅爾的作品,卻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可以唬過許多人,實在是一件值得好好研究的事。van Meegeren是罪犯和親德者,還是騙過納粹的英雄,不是本篇文章討論的重點,只是從閱讀這本書可以再次體會維梅爾的魅力。

我坐在國家藝廊充滿綠意的中庭,回味著這天的美學饗宴。這座不收錢卻有豐富館藏的美術館,實在是華府的一大寶庫。要是我久住於此,應該會常來這裡走走吧!研究維梅爾剩下的16幅作品,大多收藏於歐洲的各大美術館中。下回再有機會遊歐,這個環遊全球的維梅爾追尋之旅,一定會繼續下去。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知識的殿堂—Library of Congress

標籤:

4/29/2013

知識的殿堂—Library of Congress

IMG_0112 知識與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對我來說,這回華府之旅的兩大重頭戲就是探訪知識與智慧殿堂的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和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IMG_3106
早在1800年,美國即通過要在首都成立官方的圖書館。然而在遷都華盛頓後,遭逢與英國的戰爭,戰火讓落成不久的國會圖書館館藏付之一炬。為了重建圖書館,前總統傑佛遜特地將個人6487本各類型圖書收藏賣給國家。到了1897年,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的Thomas Jefferson Building在首都落成啟用。二百多年的館藏累積,讓國會圖書館設有超過一千公里長的書櫃來容納三千三百萬本書籍、雜誌和手稿,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驚人的是,上述的數字還在天天攀升之中。 IMG_0105 這座人類知識的殿堂,開放雙臂給世人入內閱讀。只要備有身份證明文件,任何人都可以調閱館藏。而與館藏同樣引人入勝的Thomas Jefferson Building,則只要通過安檢即可參觀。過了安檢之後,首先來到美得驚人的Great Hall。 IMG_0101 也許有人認為,圖書館本身不該過為華麗,應讓知識、也就是書籍本身成為主角。但我不在乎,這麼一座館藏豐富的圖書館,該有讓人讚嘆的建築來相襯。 IMG_0113 國會圖書館的參觀重點之一,除了Great Hall外,還有位於大廳一角的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印於15世紀的古騰堡聖經,是世界第一本活字印刷書籍。活字印刷革新了知識的流通,可以親眼見到真是激動不已。為了保存珍貴的文本,當然是禁止攝影。 IMG_3115
另一大重點,是這道門之後的Main Reading Room。以八根巨大大理石石柱構成的Main Reading Room,只有取得閱覽證的人才可進入。對我來說,那裡不僅美麗,還是真正的知識寶庫。可惜忘了把鎖在旅館保險箱的護照帶來,不然就可進去體驗一下被書本擁抱的感覺。 IMG_0118
一般的旅人,還能順著大理石梯來到大廳二樓。 IMG_3117 細細品味國會圖書館的建築之美。 IMG_0122
除此之外,二樓兩側還有特展室。我們到訪的時候,正在展出猶太文本,同樣禁止攝影。 IMG_0123
如果有個世界最美圖書館排行,相信這裡絕對會上榜。 IMG_0129 從二樓步上以掌管智慧羅馬女神Minerva馬賽克拼貼壁畫裝飾的階梯,可從上俯視之前提到的Main Reading Room。為了讓在內閱讀的學者不受打擾,這裡也嚴禁攝影。 IMG_3127 書蟲們來到華府,可以不去National Mall和博物館,但絕不可錯過國會圖書館!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漫步National Mall—Capitol Hill & US Supreme Court

標籤:

4/26/2013

漫步National Mall—Capitol Hill & US Supreme Court

IMG_0099 探訪過屬性為紀念性質的National Mall西側後,接下來健行二英里路,到最東邊的國會山莊(Capitol Mall)瞧瞧去! IMG_0078 從華盛頓紀念碑往國會山莊,是博物館和林蔭夾道的大草坪。在一國首都中心有長達一英里的大草地,實在很驚奇,更讓我羨慕不已。週末午後,草地上充滿了曬太陽和遊憩的民眾,讓首都中心少了政治味,反倒多了庶民氣息。 IMG_3162 大草坪的東端,是美國國會所在。 IMG_0083 從1793年美國國父華盛頓在此放下基石開始,二百多年來這裡成了美國的立法中心,也成了美國民主的象徵。三連棟的白色大理石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像極了希臘神殿,這是為了呼應人類民主始於希臘時期。對我來說,藍天下的國會山莊壯觀無比,可說是華府最美的建築。 IMG_0089 國會山莊的北側,是參議院(United States Senate)的所在。在美國政府制度中,參議院主要負責人事案的同意權,聯邦官員的彈劾,以及條約的批准。 IMG_0087 正中間是國會山莊東側入口,門上有女神浮雕,分別代表美洲、正義和希望。 IMG_0084 山莊南側,則是眾議院(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美國任何法案的通過都須經參眾兩院同意才能正式成為法律。 IMG_0096 不知道在這樣的建築裡面開會和立法,會不會不自覺的神聖起來而認真一點呢? IMG_3134 在國會山莊的東側,還有美國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和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旅人和民眾都可以入內參觀。跟國會山莊一樣,最高法院也是新古典主義建築,可惜我們探訪的時候正在整修外牆。會想要進最高法院參觀,不是為了旁聽,而是為了裡面的兩座大理石螺旋階梯。這兩座螺旋階梯,沒有任何懸掛物支撐,而是只靠突出於牆外的階梯來受力,非常特別。不過一般人沒有走踏過這螺旋階梯的權限,只能由兩個窗戶仰望而已。

加上準備下篇介紹的美國國會圖書館,National Mall東側這頭對我來說不是政治和法律之旅,而是視覺饗宴的建築之旅呢!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漫步National Mall—Freedom Is Not Free

標籤:

4/25/2013

漫步National Mall—Freedom Is Not Free

IMG_0081 在華盛頓紀念碑與林肯紀念堂之間,還有美國參加世界上三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與越戰的紀念碑。這些紀念碑不僅是國家表彰在這些戰役中戰士的奉獻,還是後代子孫和世人憑弔與療傷的地方。 IMG_0002 首先,是落成於200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World War II Memorial)。華盛頓和林肯的貢獻是為國家爭取自由與正義,這兩個價值也正是二戰中對抗軸心國侵略的國家所要奮戰的目標。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選址於華盛頓紀念碑與林肯紀念堂之間,恰好可反應這點。 IMG_0012 二戰紀念碑的主體為圓形,左右兩半圓的頂點分別是刻有太平洋和大西洋字樣的涼亭,象徵二戰是從太平洋打到大西洋的全球戰爭。圍繞著涼亭的,是刻有美國各州與屬地字樣的石柱,代表全美皆加入戰局。而在紀念碑正中,則有一面由4000顆金色星星組成的牆。每一顆星星,代表一百位美國在二戰中喪生的人民。只因為少數野心人士的瘋狂想法,讓這麼多人遭受戰爭傷害和喪失寶貴的生命財產。然而,直到今天依舊有國家飽受戰火肆虐,讓人不禁懷疑人類到底學到什麼教訓啊? IMG_0051 過了二戰紀念碑往林肯紀念堂方向走,快到紀念堂前的左手邊,是落成於1995年、由Frank Gaylord所設計的韓戰老兵紀念碑(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這座紀念碑採取寫實主義,由19位真人大小、正在行進中的士兵雕像所組成,看起來很有震撼感。 IMG_0062
1950-53年的韓戰,是為了抵抗北韓入侵南韓。保護了南韓的自由民主,卻不知與美國人民的關係為何?我不會天真地相信世界警察維護秩序那套說法,只能猜測維護東亞不要赤化反應美國的最大利益。不管理由為何,犧牲的都是美國大兵的生命。 IMG_0054 在Pool of Remembrance上的四個大字「Freedom is not free」,卻是警鐘。的確,自由不是免費的,是要積極爭取與保護的。 IMG_0084 在林肯紀念堂的右手邊,則是落成於1982年的越戰老兵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1959-75年間的越戰,也是一場對抗共產主義的戰爭,只是場景從東北亞換到東南亞。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有58256人死亡或失蹤。不知為何而戰的問題,也在美國引起反戰浪潮。 IMG_0075 為了止痛和療傷,1980年美國政府決定在National Mall興建越戰紀念碑。在能夠反映此場戰爭的本質、與地景共存、詳列死亡及失蹤名單以及不帶有政治目的的四個前提下,展開全國競圖,只要18歲以上的美國公民皆可參與。在1421件參賽作品中,由21歲耶魯大學學生 Maya Ying Lin的設計脫穎而出。她的設計,由黑色花崗岩所組成、像個平緩箭頭的兩道石牆畫開地面,光滑的石面上不僅刻著依照死亡及失蹤順序的人名,還時時刻刻映照的四周的一景一物。因為刻著人名,讓這些人的親友終於有了與他們對話的地方。紀念碑前,因此常可見到花束和寫給親友的信件。這樣的設計,的確很有療癒效果。 IMG_0079 為了國家徵召和自由民主,生命變成了首都裡一座牆上的名字。 IMG_0086 在一旁,還有1993年由Glenna Goodacre所設計的越戰女兵雕像。 IMG_0065 走在National Mall的這一區,心情不禁嚴肅起來。這裡不僅有令人景仰政治人物的紀念堂,也有戰爭紀念碑。互為鄰居,一再提醒世人自由民主與正義得來不易。只要為此奉獻,小人物與大總統一樣偉大。 IMG_0067 弔詭的是,這三場戰爭發生的地點都不在美國境內。而它所造成的影響,卻從發生的當下一直持續至今。如今,想要當強人、自以為是強人的國家領袖依舊不斷出現,時時刻刻威脅世界安全。世人期待世界和平的一天,不知何時才會降臨?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漫步National Mall—Lincoln Memorial

標籤:

4/24/2013

核心能力?

「好無力喔!」

星期一晚上,拖著疲累的身心回家。與JY見面後,兩人開口的第一句話,竟然都是這句。接著一邊吃咖哩飯,一邊述說這天發生了什麼事。

這天,JY上大學部的書報討論課,我則是上研究生的一門進階專業課程。相同的部分,是學生都要上台報告研究文獻。JY的那群是大四學生,從大三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paper該如何讀、如何報。我的這群是碩博士生,「理論上」應該已經懂得讀、報paper。由讀paper的方式來上這門課,為的是讓他們有主動學習的機會,而非光坐在台下聽老師講三小時的課。

結果呢?可說是從「小」教起的學生,到大四下還是不願依照老師的建議報paper。該有模式圖的地方,依舊用兩三句話輕描淡寫帶過。這讓認真教學的JY深感無力。而修我課的那群研究生則更慘,實驗處理和導致的結果可以顛倒講,中文句子的主詞和受詞也亂七八糟(他們全部是台灣人,不是外國人喔!),實驗怎麼做也不知道。無法裝沒事的我,只好一路指正,最後三小時的課上了四個多小時才結束。同樣無力到不行(根本要中風了吧!)。

想起這一陣子的十二年國教爭議,台灣社會陷入擔憂下一代水準的狀態,讓有人開始比較各國國教期待達成的學生核心能力為何。而敝系去年也為了評鑑要求,第一次明訂大學部和研究所的各項核心能力。所謂核心能力,其實就是教學目標,也就是學生在求學的各個階段在畢業的時候該獲得的能力。台灣的中小學畢業生該有何能力,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但實在高度相關),而敝系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訓練,除了形而上希望學生能體認本學科對人類與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科學倫理外,最主要還是期待學生能夠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瞭解研究方法和分析解讀研究結果的能力。以那天上課的情況來看,實在懷疑如果他們真有畢業的一天,到底能具備多少核心能力呢?在我看來,要能做基礎科學研究,語言能力和邏輯能力不能太差。英文不好,中文也不行,加上毫無邏輯概念,根本不可能讀懂研究文獻,更別提用自己的話報告了。如果基礎技能實在太差(也就是大學或之前沒學好),至少要有自覺要勤能補拙。但此刻「無心」這個現在學生普遍的特性又顯露出來,要他們勤能補拙幾乎是不可能。無力感,就由此而生了。

台灣的教育真的有很大的問題,從根爛起,越改越糟,讓來到學術之路頂端的學生有大半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我不是國文、英文和數學老師,也沒人教大學教授如何教書,即使我想破腦袋想解決問題,從根爛起的問題只會腐蝕老師的教學熱忱。如果有一天連我們都決定放棄了(為了避免中風,打算明年不教seminar了),那台灣的學術人才庫就等著空吧!

菜鳥教授手札上一篇“真的有一天會讓老師跌破眼鏡嗎?

標籤:

4/23/2013

漫步National Mall—Lincoln Memorial

IMG_0029 景仰完傑佛遜總統的事蹟後,轉往National Mall的西側。這裡,座落著另一位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的紀念館。 IMG_0019 出生於1809年的林肯,是美國的第16任總統。他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帶領美國廢除蓄奴制度。他認為蓄奴與美國獨立宣言中「人生而平等」的觀念相抵觸,美國人蓄奴的行為不啻為偽善的表現。根據歷史紀錄,他被非一開始就採取激烈的廢奴手段,而是先宣告禁止擴張蓄奴,且暫不介入已經蓄奴的州。然而在他贏得總統大選後,美國南方蓄奴的七州憤而退出聯邦,另組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在就職演說時,他懇求南方約束自己的行為,並積極消弭彼此間的不信任,但南方的回應是在Charleston港的Sumter堡發動攻擊。在彼此無法靠對話解決爭端的情況下,南北雙方展開長達四年(1861-1865)的血腥內戰。最後,由主張解放奴隸的北軍(Union)獲得勝利。他並推動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the 13th Amendment),正式宣告美國廢奴。雖然美國在南北戰爭後不再蓄奴,但非裔美人在美國的人權奮戰一直持續到20世紀、甚至今天。不幸的是,在林肯續任總統不久,他就被南軍支持者John Booth暗殺身亡。但他對後世人權運動的影響,可說居功厥偉。 IMG_0020 為了表彰他的貢獻,美國國會在1867年就決定興建林肯紀念館。但一直到1914年,才在National Mall的最西端動工。在白色大理石的林肯紀念館前,有一座長方形的水池(Reflecting Pool)。
 IMG_0017
從華盛頓紀念碑往林肯紀念館,可以一路沿著Reflecting Pool前行,也可從兩旁的林蔭步道前往。四月初,新葉還未長出,溫度還冷颼颼的。 IMG_0031 像座希臘神殿的紀念館,四周有代表由36州所組成北軍的36根圓柱。 IMG_0032 爬上石階進入紀念堂內,由28塊大理石組成、長寬各19呎的林肯雕像將近百年來日月不斷地望向東方的National Mall。 IMG_0036 你可以是對人類有劃時代的貢獻,也可以是因為獨裁專政而在國家首都留有雕像和紀念堂,哪一個會讓後世稱道和感動,則不言可喻。
 IMG_0037
早晨時分,陽光穿過廊柱灑入紀念堂內。因為有像林肯這般的人物,人類才會迎向光明。 IMG_0044
順著迴廊走一圈,不禁思索百年來我們到底進步多少?想起幾天前搭捷運,車廂內不停放映著台灣觀光宣傳短片。影片中的外國觀光客,為何老是金髮碧眼的白人,而不是亞洲人或非洲人呢?因為台灣人好客和重人情味,所以片中白人去吃滷肉飯的時候獲得老闆加送一顆滷蛋。試想今天去用餐的是東南亞人或非洲人,會有同樣待遇嗎?還有每天巷口遛狗和等著倒垃圾的,有許多是東南亞人來看,台灣難道不是處於另一種「蓄奴」文化嗎?根據國家法令,這些東南亞人是來台當看護。長時間的工時所做的,卻是遛狗、倒垃圾、買菜、做飯、打掃(甚至大喇喇上節目炫耀)……等事,還偶有所聞被雇主虐待、強迫吃宗教不允許的食物和甚至遭受性侵,台灣人真的有比百年前的美國南方好到哪裡去?好客和重人情味也是有選擇性的。
 IMG_0047
從林肯紀念堂往東望,可見逆光中的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山莊。如果「蓄奴」是人類天性,那人性真的很讓人不信任和鄙夷啊! IMG_0026 也許我們都需要座林肯紀念堂前的Reflecting Pool,時時映照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 IMG_0320 除了解放黑奴外,民有、民治、民享政府(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觀念也是林肯提出的。離開華府前隔著Tidal Basin遙望林肯紀念堂時,不禁感慨這樣的政治人物和真正瞭解並注重這樣觀念的民眾,在台灣不知何時才會出現?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2013華府櫻花路跑

標籤: